建华生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汇集美食文化、商旅生涯、热点新闻、教育科研、投资理财、房产家居、等多方面权威信息
2023-02-07 07:51:43
近期,国内新一轮疫情在多省散发,呈现出点多、面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且病毒不断变异,防控难度进一步加大。
自10月10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等官媒已连续多日聚焦“抗疫”,指出“躺平”不可取,“动态清零”可持续且必须坚持。
10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就现阶段社会关切的疫情防控问题作出了回应。
1.为什么不能与病毒“共存”,为什么要坚持“动态清零”?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指出了5点考虑:
一是中国政府所施行的“动态清零”是由“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理念所决定的。国家的抗疫方针、抗疫策略是基于抗疫理念提出来的。
二是基于目前对病毒特性的认识,我们现在并没有能力完全把病毒消灭掉,也没有能力保证不出现一例或者散发病例,所以“动态清零”是我们国家抗疫的总方针,这个总方针的核心是要把疫情阻断,而不是消灭病毒,也不是不容许出现一例病例。
第二,衡量一个疫情危害性大小有两个不同的视角。国际上通用的公共卫生的视角是站在群体角度,使用死亡率、超额死亡率等指标来衡量,而不是以病死率、个体的视角来衡量。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来说,它的病死率和以往的变异株和原始株相比确实是在下降,但是由于它的传播速度快、传播更隐匿、免疫逃逸现象在逐渐增强,所以总发病率是高的,这意味着在人群当中会有大量感染。较多的感染人数乘以个体病死率,死亡人数也会相对较多,群体死亡率就会高于流感,且不低于原始株和其他变异株,可见其对人类的危害性总体上并未见明显下降,这一点恰恰是世界卫生组织、各个国家在判断它危害性的重要指标。另外,超额死亡率,也就是说这种疾病出现以后影响的不仅仅是感染了这种疾病的这些患者的重症和死亡,它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挤兑。医疗资源一旦被挤兑,就会影响其他正常医疗服务的需求,就可能导致一些不必要的在正常状况下的一些死亡的出现。在科学上来说,衡量这种由于疫情的冲击所带来的额外死亡,可以称之为“超额死亡”。目前情况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无论是原始株、还是以往的变异株,特别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的超额死亡还是比较高的,经研究在10万分之100以上。
第三,我们国家人口的总数是大的,老年人口的比例是高的,老年人口2.67亿,这是非常大的基数,同时还有大量基础病患者,这些人是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以后得重症甚至发生死亡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再加上我国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总体较低,获得的自然免疫不强,尽管我们通过免疫接种获取了一定的免疫力,但新变异株对这种免疫力的逃逸在加强,所以如果我们放松,不“动态清零”,势必会造成大量感染,导致老年人群、导致有基础病的人群,有可能造成大量重症乃至大量死亡。这种大量的重症和大量的死亡是不能够容忍的,所以必须要尽力防护。
第四,现在科学上对新冠病毒的变异,今后向什么方向变,变异以后它的毒力、致病力、危害性的大小仍然没有完全办法掌握。但是有一点科学界是肯定的,这个病毒始终会变,变是它的常态。另外奥密克戎变异株肯定不是新冠病毒的最后一个变异株,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坚持现有防控策略,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我们近三年防控证明是有效的、是可行的、也是科学的,所以面对这些不确定性,我们就应该用确定性的策略、确定性的方针来对抗这种不确定性。
第五,要考虑这个疾病的长期危害。现在国际上,各国科学家非常关注和担忧感染新冠后的后遗症问题,有研究表明有一定比例的感染者会出现诸如疲劳、呼吸困难、神经认知障碍等多种后遗症,对这种情况的致病机理、最终持续时间,科学上也不完全了解,不像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科学上对它的后遗症、对它的有关情况是清楚的,新冠还有很大未知。基于以上考虑中国当前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是必须的。
2.一旦别的国家都放开了,我们是否会成为疫情洼地被漫灌而被迫放开?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疫情从高流行的地区向低流行的地区蔓延扩散,就像水从高位向低位流动一样,是传染病流行扩散的一种自然规律。武汉疫情控制后,我国又出现了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所以我国确定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总策略。过去近三年时间里,我国先后发生了三百多起境外输入引发的本地疫情,这些疫情都得到了很好控制。实践证明,我国的新冠防控总策略是科学的、是有效的。
3.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国外那样“躺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当前绝大多数国家的防控策略确实已经由以往的防感染,转向重点防重症、防死亡和防止医疗资源的挤兑方面来。这些选择是有多种原因,一个方面是基于各个国家的防控理念,一个方面是基于防控的能力和条件,一个方面是基于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有没有相关的机制、组织的保障和动员能力的保障等。
我们国家坚持“动态清零”的总方针还是要强调是由我们的防控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决定的,也是秉行“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现在具备“动态清零”的条件和“动态清零”的能力。
具备了这些条件和能力,应该坚持“动态清零”,最终战胜疾病,用最少的生命损失和代价来换取最终胜利。如果说我们完全学习国外所谓的“躺平”,那么结果肯定是中国人群将会有大量的感染,大量的感染势必会造成大量的重症和大量的死亡。这和中国的文化,和我们的抗疫理念是不相容的。
4.推行常态化核酸检测目前看效果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通过近三年的防控实践的锻炼和能力的加强,中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核酸检测能力,它表现在:
1.每天1亿多管的单管检测能力,也就是说如果是1:10混检,一天可以检测十几亿人。
2.从布局看,一些大城市15分钟的检测圈,可及性大大提高。
实践已经证明,在国内的一些疫情的早发现上起到重要作用,不少疫情都是通过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发现的。
5.我国内地首次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BF.7亚分支,新毒株的致病力和传播力有怎样的变化?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研究发现,在2022年奥密克戎出现以来,病毒的变异速率是明显加快,这是一种自然现象。第二,所谓BF.7亚分支,它是BA.5.2.1.7的缩写,本质上是奥密克戎BA.5变异株的进化分支。BF.7亚分支在9月份被检出以来,在许多国家已经逐渐成为常见,是占有一定比例的毒株。全球占比从9月下旬的3.5%左右增加到上一周的11%。第三,BF.7亚分支和其他的奥密克戎进化分支和BA.2、BA.5刚刚出现的时候非常相似,都是呈现出比较强的传播能力,但是BF.7是不是能够成为下一阶段全球的优势毒株,还要进行观察。第四,BF.7的进化分支在致病力方面没有明显改变,也就是致病力没有明显增强。
6.我们还需要多久才能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现在总体来看,我们的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但是还并没有达到胜利的彼岸。我们还是要继续努力来做好相应的防控工作。
最终疫情彻底结束或者我们彻底战胜疫情,需要综合考虑这种病毒的变异、疾病的感染谱、严重度的变化,以及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包括我们的防控能力、救治能力,以及社会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这几个方面要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个窗口期,有几项工作是需要进一步做的。一是当前要坚定信心、统一思想,坚持我们的总策略、总方针是非常重要的,抓住这个“窗口期”,我们再坚持,坚持才会胜利,坚持定能胜利,信心可能比黄金更为重要。二是要加强疫苗接种,特别是对老年人的疫苗接种,防止重症、防止死亡。三是加强防控、救治能力的建设和相应准备。比如防止医院资源被挤兑,怎么在规模性疫情下能够快速进行管控和一些防护用具的供给。四是发挥科技作用,在更有效的疫苗、在更有效、更可及、更简便使用的药物研发、生产、供应方面还要加大力度,现在在药物上已经看到了一些曙光。五是做好相应物资储备和保障,包括疫情防控物资的储备,也包括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的物资储备。六是强调快速、精准,强调防止“一刀切”,防止“层层加码”的现象。如果这些综合起来做,坚定信心,我们一定能最终战胜疫情。
7.我国和全球其他国家在新冠肺炎感染率、死亡率等指标的对比情况
从发病和死亡两个指标看,相比较而言,中国人受到新冠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我们从两个视角来比较,一个和美国进行比较,一个和全球进行比较。
截至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网站公布,美国累计报告病例95,260,865人,死亡1,050,195例。中国本土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54066,无症状感染者755048,感染总数1009114例,死亡5226例。中国本土的新冠感染率每10万人口70人,是美国的1/483;中国本土的新冠死亡率每10万人口0.4人死亡,是美国的1/785。中国人口占全球的比例是18.32%,新冠发病数占全球的比例是0.16%;按照百万人口计算发病率,发病率是全球的1/112;死亡人数占全球的0.08%;按照百万人口计算死亡率,死亡率是全球的1/229。
无论是与美国疫情防控效果进行比较,还是与全球总体疫情防控效果进行比较,中国都是绝对的优等生,我们没有理由不自信,没有理由怀疑我们的防控策略。
来源: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
编辑:笪文武审校:陈雪礼